据说,这些“暗号”只有巴彦淖尔土著才能对得上!
作者:这里是草原
日期:2021-04-01
这些顺口溜虽然形式简单,语言通俗,但是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,重要的是,它是我们心心念念的乡音!
我国幅员辽阔,人口众多。在13亿多人口,56个民族中就有70多种语言。如果再加以细分的话,约有1000多种方言。据统计,仅河套地区就有10几种方言。

河套地区有如此多种方言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分不开关系,这里水草丰美、资源禀赋,古往今来,晋、陕、甘、宁、冀、鲁,各地均有人口迁往此处,这里又是蒙汉杂居地区,因此使得河套方言独具特色,风格鲜明。

河套方言幽默、诙谐、率真,看似简单纯朴,却常常含有很深的哲理,不信,来看看这些顺口溜,小方言,大道理,如果你能一秒对上后半句,那么,绝对是个巴彦淖尔土著了!
亲不过的姑舅,香不过的猪肉
一道菜再香,它也不会比猪肉香,一个亲戚再亲,也比不上姑姑和舅舅。用这句话还表示巴彦淖尔四锅香之猪肉烩酸菜的美味再合适不过了。

要知道在贫困的年代,吃到白面都是不容易的事,别说肉了,每到杀年猪的时节,村子里总是喜气洋洋的跟过节似的~
羊肉熬茄子,香死个王蔫子
以大锅为器,巴彦淖尔人最拿手的就是烩、炖技艺。一把柴火,一口大锅,喷香的底油,河套人可以把任何食材放入锅里融汇出醇香的美味。

其中要数羊肉熬茄子最为美味,绝对是巴彦淖尔人冬日里必备的一口!
一吃一喝一吸溜,阳圪崂崂一圪蹴
“阳圪崂崂”是能够晒着太阳的角落。“圪蹴”就是“蹲着”。这句话得意思形容巴彦淖尔人惬意舒适的状态。“圪”和“圪蹴”是巴彦淖尔人的常用词,据说一个正宗“巴盟人”三句话准离不开一个圪。
不吃馍馍吃卷子,专图那个圪褶子
“卷子”就是“花卷”,巴彦淖尔土地肥沃,高产小麦,人们喜好吃花卷、烙饼等面点,许多人还会在花卷褶子中卷入香料,使得花卷口感更丰富。
有酒没菜不算慢待
巴彦淖尔人具有内蒙古人饮酒豪爽的特点,且一般会配一些下酒菜。过去的巴盟人家对下酒菜不太讲究,自家研制的酸蔓菁、酸黄瓜等都就可以下酒吃。

腌制的咸菜吃不完还可以煮熟晒干,制成“红腌菜”,那是多少个巴彦淖尔人小时候的零食啊...
吃个老爷耍刀,做个蛤蟆绊跤
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,吃饭时仿佛关公耍大刀般酣畅淋漓,做活儿却百般推脱,好像连蛤蟆都能成为绊脚石。众所周知,关公崇拜源于山西,顺口溜里引用了关羽的典故,也能反映出山西人大迁徙的历史。

  怎么样?看到这里

  是不是对我们的“巴盟话”

  刮目相看了?

  其实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

  诸如此类的河套顺口溜还有很多

  比如

  ↓

  肥油坊,廋缸房,讨吃打瓦豆腐坊

  长铁匠,短木匠,皮匠不够犟揪上

  水淋呱打豆腐匠,五颜六色当画匠

  卖豆腐种的河湾地,浆里头来水里去

  咳嗽气短毛毛匠,烟熏火燎当鼓匠

  是艺不亏人,艺多不养人

  东西是掏钱买的,不是刮风逮的

  感情深,一口闷,感情浅,舔一舔

  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

这些顺口溜虽然形式简单,语言通俗,但是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,重要的是,它是我们心心念念的乡音!

无论我们身处何方,这些“巴盟话”总是承载着巴彦淖尔人深厚的情感,直击我们内心的柔软!

  
关于我们
微信公众号:这里是草原
微信号:大旗文化
投稿建议
投稿:fuwu@enpx.com
合作:wx@enpx.com
备案
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938号
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